Introduction
适用方向:所有方向
适用课程: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区域规划前沿动态、城市与区域研究专题、城市规划实施、城市规划设计、现代城市功能与结构等
编写目的:通过该案例学习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对城乡生态空间进行研究、规划和管理实践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
中文摘要:
城乡生态空间是实现美丽中国发展战略,实现城乡生态空间品质提升、人居生活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空间,不仅具有生态价值,更具有综合性的社会经济价值的复合价值空间,是实施“两山理论”的主导空间。本案例通过引入自然地理、景观生态、生态学等跨学科基础知识,结合汤阴县生态规划实例,对全域生态空间进行适应性研究分析,并提出针对性规划方法的技术路径,探讨了对全域进行景观生态单元管理、落实城市生态空间管治方法和创新乡村地区生态空间建设模式的规划策略,为完善健康韧性城乡生态空间和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提供参考。
Abstract: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space is key area to attain Beautiful China Strategy. It has not only ecological meaning, but also social and economic meaning and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mechanism. This case uses the Tangyin’s ecological planning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suitable planning approaches of the whole ecological space, distinguishes different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units and supplies with different planning methods.
关键词:城乡生态空间、生态规划、自然资源
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space, ecological planning, natural resource
获奖情况:2019年美国规划协会最佳公众参与杰出奖(International Planning Excellence Award, 2019)
Details
1 案例背景与概况
随着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和两山理论的不断提出,国家建立生态文明体制的步伐不断加快,生态空间研究、规划和管理的方法也在面临着新的挑战。伴随着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原有生态空间的管理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背景下面临着新的背景,应当探索新的技术方法和管理路径,从而实现自然资源保值增值、生态价值和品质同步提升的发展目标。本案例在国家建立生态文明体制、河南省实施“百城提质”的总体背景下,基于汤阴县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建设任务多元的情况,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全面梳理汤阴县生态空间、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情况、存在问题、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第一次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自然空间统一规划的角度出发,实现了对汤阴县生态发展的总体部署。
城乡生态空间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快速城市化观念的影响下,城市发展往往忽视了城乡生态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城镇化地区城市空间单独强化建设,生态空间面临城镇扩张威胁,处境日益孤立。自然因素和文化因子及其所处的环境受到城市开发带来的冲击,导致社会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城乡整体的生态基础设施的结构和服务功能发生了明显改变,原来承载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空间进一步与城市人居环境产生二元分割。两者割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城市和周边环境生态空间和人文空间格局破碎化、不连续 ;生态过程各分组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被迫中断,城市与周边环境生态流无法进行动态流通与循环 ;具有重要价值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遭受破坏,新旧景观不协调,地域特色消失。
这种二元分割对城市发展和区域生态保护造成的负面影响渐渐凸显,导致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城市脆弱性增加,应对旱涝等极端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城市环境问题加剧,如热岛效应、雾霾效应、雨污效应等;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降低;乃至公众生活质量满意度降低,影响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案例通过引入地理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跨学科相关基础知识,结合汤阴县生态规划实例,解析城乡生态空间的基本特征和问题,提出完善城乡生态空间规划的技术方法和实施路径,为完善健康韧性城市生态空间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提供参考。
2 城乡生态空间研究和规划的策略和方法
2.1 城乡生态空间的特征和意义
开展城乡生态空间规划研究,保障生态基础设施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完善性,对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展融汇贯通的城乡生态空间建设,实现孤立斑块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流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广义上的城乡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无穷维的生态系统空间,物流、能流、信息流、人口流和资金流的时空跨度较大,空间分布不一定连续,空间边界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城乡景观生态系统中自然、社会、经济交织在一起,形成城乡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复杂运动。自发生长的生态空间是历史过程形成的,其形态与肌理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生态景观和文化景观融合共生的结果。城乡生态系统形成以人为核心的具有高度聚集性、不稳定性、开放性和协调需求的系统特征。
2.2 城乡生态空间规划的总体架构
本案例是汤阴县生态空间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本次案例以目标和问题的双重导向,在上位政策目标、城市发展趋势和自身社会经济目标的三重目标导向下,植根于汤阴县生态基础和特色,聚焦汤阴县生态建设问题,制定生态汤阴总体目标和定位,并制定核心评价标准。
本次案例的主体内容包含县域、城区和乡村三个空间尺度的生态规划。在县域层面,本次案例以生态格局管控为核心,尝试将规划、土地和环保、水利等领域的空间管治要求进行统筹协调,统筹为一张生态空间蓝图。在城区尺度上,对完整生态系统进行解析,并落实在中心城区的分区管控图则和重点地区的生态控规示范。在乡村尺度上,提出适应于不同区域的乡村生态聚落概念,并提取重点案例片区进行落位分析和模式解析。
在以上空间分析的基础上,规划以县域三线一单和三区三线、城区生态片区和绿色控规、乡村生态聚落设计导则和全域生态行动计划为规划结论,具体指导同一张生态空间蓝图在不同尺度的贯彻。本次案例编制了专项对接手册和示范技术集成。专项对接手册采用了环保部门通常的概念分类,适用于自然资源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工作对接。示范技术集成选择了适用于汤阴生态地理特征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技术,适用于各级各部门了解本地可应用的生态技术。
3 城乡生态空间规划的规划策略和方法
(1)在全域层面从基本地情出发,整合生态空间管理要求,实现生态空间统一规划,形成全域统一生态蓝图
当前自然资源部门的三区三线并没有完全解决与环保部门的生态功能区划之间的矛盾,也没有和三线一单进行整体的统筹,而且当前的三线一单的规划实践仅止于地级市层面的试点,对县级层面还没有很好的贯彻。因此,当前的生态空间规划成果导致两个矛盾:一是以环保为代表的水利、园林等各专项部门没有办法很好地从空间规划的语言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实现规划的总体统筹;二是空间规划的技术标准、规划语言等等没有很好地领会各部门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导致规划成果在部门语言上存在藩篱,因而无法得到应用。
因此,本次案例所做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在基本的空间规划成果编制完成后,与环保、水利、水务、园林绿化等各部门加强沟通,了解各部门的生态相关的技术规范和导则标准,将生态规划的成果进行不断的修正调校,形成满足于各部门标准的统一的空间蓝图和建设标准,真正实现一张不仅仅在空间上各部门可以认可并对话的空间蓝图,而且这张蓝图蕴含的空间建设标准是可以协调沟通的,为这一规划真正成为生态蓝图的顶层设计打好基础。
(2)重点强化规划实施,针对具体生态空间分类的管制要求,落实城区落地性生态规划设计
本次案例对中心城区进行了从总体生态规划和地块生态设计的全方位落实,形成了总体格局-生态片区-重点地块的的三级生态管控体系。
在规划的标准上,规划全面对接了国家低碳生态城区、生态园林城市和各级生态县的建设标准和要求,统筹制定了规划的核心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空间上进行落实。规划结合了汤阴中心城区的历史基础、现状建设和地理地形条件,对城区的蓝绿空间进行了重新梳理,对需要疏通、链接的水系提出具体方案,对汤阴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规划要求,并逐一对照落实。规划对中心城区区分了生态片区,提出总量、蓝绿空间、绿色交通和生态基础设施的各项建设要求,形成可具体指导实施和操作的片区导则,进而以汤河两侧为例进行了生态控规的具体落位。
(3)针对生态环境薄弱的乡村地区,提炼乡村特色,提出适应于中原地区的乡村生态规划模式
乡村尺度原本并不含在本次案例的拟定规划内容中,但在规划过程中逐步发现缺乏大面积乡村基底的生态规划设计,全县的总体生态质量提升是无法实现的。同时在调研中发现汤阴县域乡村生态的主要问题:一是基本农田比例高,缺乏具有实际生态效益的生态空间;二是生产生活模式落后,潜在的生态破坏危险凸显;三是生态建设缺乏协同,独立的村庄生态整治无法起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效果。因此,规划对乡村区域的地理地形特征和生态现状做了深入调研,参考了林盘模式的生态理念,提出了适应于中原地区的乡村生态聚落模式,同时将原本依靠农田水利建设形成一体的乡村聚落重新通过原有水系的贯通恢复形成局部的区域生态共同体,恢复水体的净化和调蓄能力,并适度提升景观和游憩功能,结合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附加生产、海绵等不同特色功能,形成以生态功能为基础、以社会经济发展为综合目标的乡村生态聚落发展模式。
(4)重视实施,统筹政策目标,制定以政策目标和节点统筹的生态建设行动计划
顶层设计必然是要与一定的政策目标相对应,从而才能够成为施政的纲领和目标。因此本次案例综合分析了各级生态县、生态园林城市、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等各级各类的政策要求,制定了以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县为总目标,以各部门政策目标为分目标的政策目标体系,总体框定了各类政策目标实现的时间节点,进而对总体生态建设行动进行了行动计划的细化,落实到各级项目库,实现顶层设计的行动大纲。
(5)全面强化公众参与,体现生态规划宣贯和实施的全面和深入
本次案例在公众参与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第一,在规划前和规划中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访谈,进行了5次调研和访谈,覆盖了全域、城区和乡村不同层面。第二,规划中对不同阶段的的成果和理念进行了反复的宣贯,组织了两次全县范围近500人的讲座,对生态智慧、城市双修等进行了全面普及;参与了7次规委会,从生态规划的角度对涉及到的规划和项目提出了书面调整建议;进行了重点的城区调研,提出了城区改造整治和生态提升的专项报告;编纂了微信版的宣贯报告,便于在全县领域内更加方便和全面的进行生态规划理念的普及和生态规划成果的理念宣讲。第三,在规划中后期进行了全面的部门工作对接,熟悉和了解水利、水务、环保、园林绿化等不同部门的工作语言和技术标准,编制专项对接手册,进行全面对接。第四,在规划后持续跟进规委会工作,从生态规划角度给出规划建议,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提出规划要求,并配合全县进行生态相关的政策目标申报的准备工作。
4 汤阴县乡村生态韧性规划实例规划
自2016年10月启动,于2018年11月完成专家评审。本项目在传统规划成果基础上,创新了生态规划的传导机制,应对各管理部门的实施要求;并尝试运用了微信等网络宣传方式,加强了公众参与与成果宣传。汤阴县生态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2025年成为国家级生态县,并最终建设成为更具绿色竞争力,更富人居魅力的中原生态建设示范区。
规划基于目标和问题的双重导向,确立生态汤阴核心评价体系,在县域、城区、乡村三个空间尺度上落实生态空间的刚性管控和生态建设的弹性引导。 见上图1 汤阴生态规划技术框架规划。
最终通过县域生态空间划定,中心城区生态导则、重点片区绿色控规,乡村生态聚落导引、全域生态行动计划、专项技术对接导则以及适用性技术导引,形成了全域协同、逐层落实、刚柔兼具、管理导向的生态管控机制,见上图2 汤阴生态规划实施指引框架。
规划首先指出了汤阴县在区域内相对较为落后的生态发展水平,指出了四项重大生态风险:水危、地乱、绿少、能滞。
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恶化是制约汤阴县未来发展的首要枷锁。基本农田比例过大和工业围城是制约汤阴生态空间基本功能的重要因素。生态网络破碎化和人均生态空间少,是汤阴生态空间感知度低的根源。能源供给结构和利用方式的滞后,是汤阴人居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针对以上生态风险,规划真正形成了一张各部门共同认可的统一生态蓝图。规划对接了环保、园林、城管等多部门的政策与技术要求,在三区三线划定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域的三线一单,第一次在县域层面实现了两者的整合, 完成了生态空间上真正的多规合一。
为了便于环保等部门的后续管理,规划划定了全域环境管控单元,落实环境准入清单,建立自然资源系统和其他部门协同管控的工作基础。
规划其次形成了以典型生态空间为导向的生态空间解决方案。规划通过全域的生态空间评价,提取了绿色生态新城、活力海绵园区和生态田园聚落三类具有典型特征的城乡区域,针对其差异化的地理环境、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制定了针对性的生态空间解决方案。以绿色生态新城为例,规划围绕汤河这一核心生态空间,提出了建设城景交融,生态共生的城乡生态共同体。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岗地,规划针对生态交错的自然特征,提出建设示范性的城乡绿色海绵网络。在广大的田园区域,规划针对村庄小、散、乱的特点,引入林盘概念,构建了以线性微廊道和生态微空间交织的田园特色村落。
规划针对城区构建了从中心城区到管理单元,再到核心区街坊的三级生态空间传导体系,利用城区总图、单元导则和街坊图则的三级成果加以体现。在核心区域控规中,强化了生态指标的引入,实现了生态绿色导向的控规编制。 同时,规划强调了生态规划作为顶层设计对城区专项规划的传导,针对环保、园林等技术管理部门,提出了专项规划的传导内容和实施导引,见图3汤阴乡村地区生态空间聚落的发展模式指引。
针对了汤阴县乡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提出汤阴县的乡村生态改善,应该是多个生态空间和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乡村聚落的整体振兴。
规划提出了基于生态空间更新的乡村生态聚落振兴模式,并区分为生态治理加休闲旅游,生态修复加文化修复,生态整治加现代农业型三类。提出了对绿色基础设施、区域生态据点,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设施的发展导引。以宜沟镇香寺村生态聚落为例,依托琵琶寺水库,疏通干涸的坑塘灌区,形成微生态网络。在水库周边建设区域生态据点,并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和闲置村庄建筑,实施以生态治理、土地整治和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乡村生态聚落振兴模式,见图4汤阴生态实施工程的具体指引。 规划最后编制了适应管理需求的规划实施工具箱。规划编制了供相关管理部门使用的专项对接手册,编制了适应本土使用的生态治理技术指引,编制微信公众版宣传手册,并通过全域生态治理行动计划和项目库,落实了规划实施的具体方案。
参考文献
1. 岳俞余. 基于韧性理念的汤阴县乡村聚落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18.
2. 赵晨. 超越线性转型的乡村复兴——高淳武家嘴村和大山村的比较研究[D]. 南京大学, 2014.
3. Mcintosh A, Stayner R, Carrington K, et al. Resilience in rural communities literature review[J]. 2008.
4. Meerow S, Newell J P, Stults M. Defining urban resilience: A review[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16, 147:38-49.
5. 石翠萍. 乡村社会—生态系统体制转换影响因素及稳健性[D]. 西北大学,2015.
6. 郭晓东. 乡村聚落发展与演变——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研究[M]. 科学出版社,北京,2013.
7. 海贝贝,李小建. 1990年以来我国乡村聚落空间特征研究评述[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06):635-642.
8. 颜文涛,卢江林. 乡村社区复兴的两种模式:韧性视角下的启示与思考[J]. 国际城市规划, 2017, 32(4):22-28.
案例说明书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d3ZTNeo_Hh-9GoNrehZbyw
提取码:518i
Recommended
Lat: | 35.92 |
Lng: | 114.35 |
Type: | |
Region: | Asia |
Scale: | Region |
Field: | Environment |
City: | Any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