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tial planning and design practices for healthy cities
iCity   Dec 27.2020
健康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实践

Introduction

适用方向: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城乡交通和基础设施规划,区域发展与规划。

适用课程: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居住形态学、城市发展战略与政策、城市设计理论、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物理环境模拟等。

编写目的:通过该案例学习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健康城市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不同尺度下、面向城市建成环境健康绩效提升的空间干预方法。

中文摘要:建成环境的品质对于居民健康和相关的福祉起重要的决定作用。对建成环境进行健康干预和调控,有助于在较大人群范围内降低疾病风险。如何在各类、不同尺度的空间规划与设计中响应健康城市的要求成为空间规划设计技术进展的重要部分。本案例通过引入健康城市理论及测度的相关基础知识,结合杨浦区殷行街道的开鲁新村健康提升规划设计实例,设定时效范围、重点领域、目标受益人、实施安排、融资方式等方面确定空间干预的多维方案、通过健康导向的现状分析——设计路径——影响评估为基本规划设计流程优化空间干预措施,探讨应对典型城市地区的城市健康多维提升的空间划策略路径,为完善健康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built environment facilitates human health and relevant well-beings. Spatial intervention, therefore, matters in the reduction of the infection risk of various disease for the majority. How to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healthy cities is an essential part in the future spatial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This case introduces the theory and measures of various dimensions of heath cities, demonstrates a novel framework for Chinese cities. In the application in Kailu residential area, it showcases the implementation arrangement with issue diagnose, design generation and outcome estimation, providing insightful reference for the reflection of the spatial planning and design on urban health-related issues.

关键词:健康城市、空间规划、城市设计

Key Words:Healthy cities, spatial planning, urban design

获奖情况:《健康城市空间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0年度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呼吸健康导向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获202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上海市杨浦区“美丽街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以精细化设计提升街道空间品质的规划实践》获2019年度全国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Spatial planning and design practice for healthy cities

Details

健康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实践 

1 案例背景与概况

        建成环境对公共健康的影响由来已久,对于传染病、非传染性病和心理疾病有不同程度和效应的影响。其中,传染病(如霍乱、黄热病等)和公共服务设施、住房通风采光等相关,建成环境的密度和风场等影响着疾病的传播;而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肥胖和糖尿病等)被认为是城市的“新疫情”;同时,日益增加的心理疾病与建成环境的相关性包括:住房条件、空间拥挤度、噪音、光和空气污染等,促进社会交往的城市空间有利于疏解心理压力。患病风险具有个体差异,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能最好地解释疾病发病率;疾病的成因在于个体基础和生活方式与外部要素之间的互动。背景性建成环境(Contextual Built Environment)、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风险因素,与人体生物因素和生活方式相结合,最终影响个体的健康结果。因此,对建成环境进行健康干预和调控,有助于在较大人群范围内降低疾病风险。

        城市规划以控制传染病、提供物质空间的基本健康保障、源于改善工业城市的公共卫生条件为出现的主要原因,到目前可能通过提高城市空间品质,改变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降低疾病的发生。作为对建成环境进行安排和美化的专业技术和公共政策,城市规划对传染性疾病、慢性疾病和心理疾病三个方面的公共健康问题均可发挥着作用。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优化均与城市建成环境密切相关;城市规划作为建成环境的重要塑造者需要重新审视。从传统传染病到新类型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病和心理疾病的公共健康是城市规划的新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以各种方式重新建立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的联系,提出城市规划对公共健康具有重要和正面的作用,而“健康必须是城市规划者的首要重点”。

        本案例通过引入个体健康结果和建成环境规划与设计的跨学科相关基础知识,结合殷行街道开鲁社区实例,揭示建成环境与群体健康之间的互作机理,进一步探讨健康城市背景下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的响应方式与途径,为完善相关健康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提供参考。  

2 健康城市空间规划技术方法

2.1 面向健康城市的空间规划与设计要点

(1)设定时效范围:设定空间干预的开始与结束时间点,明确项目施工时间,效应期,并设定对应的监控评估时效范围。

(2)重点关注领域:识别基地内最有效的空间被干预要素,力图使用最小的干预成本、精准的空间干预,实现健康效应最大化。

(3)目标受益人:任何的空间干预方式都有可能在不同社会阶层中产生不同的受益程度,规划设计干预需要明确受益人组成及其公平性,以实现“为所有人的健康”(Health for All)。

(4)实施安排:空间干预过程应考虑规划设计实施的全过程支持,并建立规划方案循证优化的步骤。

(5)融资方式:空间干预方案的各项建设节点皆需要资金支持和妥善的实行保证机制,需落实妥善的融资保证方案。 

2.2 健康导向的空间规划设计流程

        健康导向的空间规划设计框架,具体包含健康导向现状分析、健康的导向设计路径、健康影响评估三个版块,贯穿空间干预的全过程(图1健康导向的空间规划设计理论框架):

     (1)健康导向现状分析:在方案设计前,开展健康导向现状分析:1)健康需求调查分析,旨在分析现有健康要素是否满足不同人群(包括年龄特征、收入特征、居住特征以及职业特征等)的需求。2)健康要素品质分析,旨在明确建成环境要素对健康对于人群的健康正面效应,以便在规划中进行保持和优化,具体包括可达性和舒适度等。3)健康风险叠加分析,旨在明确建成环境要素对公共健康的负面效应,并进行一定的设计应对。

     (2)健康导向设计干预:在规划编制中,根据社区具体情况以及居民意愿,提出优化目标,并在“健康导向优化设计”中对分析环节予以充分回应。具体包含3个路径:1)减少污染源及人体暴露:开展减少污染对人体暴露风险的细节设计,对各类污染源进行布局或调整。2)提供可获得的健康设施:基于精准人口空间分布数据,对各类医疗服务设施、健身设施和场所、绿地公园等进行按照年龄分段人群进行规划。3)提供可获得的健康设施:基于精准人口空间分布数据,对各类医疗服务设施、健身设施和场所、绿地公园进行按照年龄分段人群进行规划。

     (3)健康影响评估:健康影响评估可作为健康导向的公共绿地设计闭环的最后一步,评估设计方案并明确需要修订和优化之处,也为决策者梳理明确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设计师需要致力于推动城市建成环境层面针对公共健康进行设计考虑和优化,方案评估可根据居民诉求和具体问题纳入更多的分析内容。基于健康影响评估的方案健康效益评价,可建立了对设计过程和结果的有效反馈机制,为方案的进一步调整和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循证设计(Evidence-based Design)的实现。

2.3 健康城市的关键挑战与规划设计响应

     (1)降低污染与暴露风险控制:包括污染源的定级、定位、邻避方案的确定以及对居民时空暴露度的考察和规划,以充分降低潜在污染源对日常生活行为的影响。

     (2)提高健康设施的可达性:城市各类健康设施的定级、布局、服务半径及不同社会族群间的健康设施可达性差异。

     (3)鼓励体育活动与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维度,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妥善地予以支持。应充分利用体育活动设施的布局规划活化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丰富健康活动的开展。

3 应用实例:开鲁新村社区微更新实践

3.1 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4年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健康城市”(Healthy City)的概念,将“健康”定义为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福祉的完整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公室于1997年启动了健康城市规划倡议,作为健康城市运动的健康议程和可持续发展议程相结合的一部分。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总部召开,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将在峰会上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目标),旨在从2015年到2030年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城市以及城市中的人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中国在1989年启动全国卫生城市项目,健康城市是在卫生城市项目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拓展,更广泛地关注影响健康的多种因素。北京、上海、苏州等城市加入成为第一批健康城市项目;长春、成都和攀枝花为第二批[2]。2007年至今中国已在10个城市进行健康城市试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针对烟草使用、健康生活方式、道路安全等方面,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3-5]。随后,2012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6]。2015年我国提出“健康中国”战略;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健康城市建设是推进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全国爱卫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全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座谈会暨健康城市试点启动会,宣布了首批38个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市的名单。2018年《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发布,并启动了对38个试点市进行测评。健康城市建设日益受到关注。

        面对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和土地资源紧约束的新挑战,上海的城市建设正在转向更加注重空间品质和活力的发展阶段。社区微更新作为城市更新在社区层面的具体表现,以社区公共空间为切入点,遵循“小规模、低影响、渐进式”的方式,营造邻里生活中心,旨在实现社区物质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社会网络构建的双重目标,对于社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健康社区的理念高度契合。自2016年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每年组织城市微更新项目征集;浦东2017年提出“缤纷社区”的试点工作,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参与是显著的特点,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2018年,上海市规土局(现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试点“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引入公众参与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更新的机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浦区致力于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首创‘社区规划师’制度,邀请12名来自同济大学规划、建筑、景观专业的专家负责辖域内12个街镇,规划师将扎根各自负责的本土社区,指导街道(镇)对辖区内亟待改善的老旧社区、具有提升优化潜力的小区内部公共空间、街角街边公共空间、慢行系统等进行全面摸排和分析,并结合居委会及居民诉求,共同选取可实施的社区更新项目。开鲁新村健康导向公共绿地微更新项目应运而生。

3.2规划挑战与应对

     (1)促进体力活动和社会交往。设计团队和上海市控江中学的同学们联合展开社区现状调研,走访社区与学校,了解到目前场地主要使用人群包括社区老年居民、周边幼托及小学的适龄儿童、接送儿童的家长,多数被访者会进行超过30分钟的停留活动;但由于场地内部划分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多元人群的活动需求。团队对社区内公共空间进行梳理,设计方案强化公共绿地作为“社区公共中心”的职能。依据居民需求,考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型活动对场地的需求差异,设置康体健身、儿童游乐、共享生活、文化活动、休憩交流、医疗卫生6大功能板块。具体设置中央活动场地、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活动场、静谧活动区。南侧入口处放大形成硬质场地,一方面解决流线冲突问题,另一方面为幼托家长提供等待儿童放学的区域(图2开鲁新村活动场地设计图)。

     (2)提供可获得的健康服务设施。现状场地能够提供一定的健身活动场所设施但品质不佳。内部设有一条300m的跑道,但其他各活动区域边界较为模糊,缺乏明确功能分区。设施上缺少雨天遮蔽、夜间照明和可供停留等候的空间。现有树木对场地日照通风产生不良影响,缺乏景观设计,价值后期养护不利,造成大量土表裸露,雨天泥泞。现状场地各出入口都存在人群活动流线冲突的问题,缺少缓冲区。此外,场地外围还存在较多未被利用的闲置资源,包括邻近小学内的羽毛球馆,以及废弃自行车棚设施,有条件作为空间扩展共享给社区。

       团队通过对场地周边现状条件以及居民活动行为的研究,梳理可供利用的空间资源,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活化”公共空间。对场地内的原有构筑物“车棚”进行再设计,增加健康体检等服务。对于毗邻社区的小学,倡导操场和体育馆等健康设施作为优质健康资源在夜间对居民开放(图3开鲁新村健康驿站设计)。

    (3)减少污染源及其人体暴露风险。通过日照与风环境叠加分析,分别采用天正建筑及WindPerfectDX软件,采用上海市气象局公布的日照、风速风向(冬季 N3.3m/s,夏季 S3.4m/s)数据,模拟近地面1.5m截面(人行活动高度)的空间环境情况(图4优化设计前后场地日照与风环境情况)。分析结果显示:由于高大乔木的遮挡阳光,总体而言,北侧场地的日照不足,内部空气流动性较差。冬季场地基本处于静风状态,近居民楼的区域由于餐厨油烟排放带来的空气污染难以扩散,会对活动人群带来负面影响;而夏季上海地区温度较高,空气湿度大,空气流动性不足容易加剧“闷热”,造成室外活动体感不适。

        团队通过采取合理功能分区、局部高差变化、提供半室内空间等设计手段,弱化冬季恶劣自然环境对活动的影响(图5)。首先,学龄前儿童活动区和集中硬地广场设置在场地南部和中部,原有乔木较少的区域,同时提出建议移除部分对光照景观不利的水杉;其次,通过看台、廊架和微地形等高差变化,对冬季冷风起到阻挡作用,降低活动区域的风速;第三,对原有一处居民自主搭设的凉棚进行改造,建成半室内凉亭,冬季封闭夏季开敞通风,供居民棋牌活动使用。

3.3 成效

        设计改善了包括日照、风环境在内的场地微气候(图4),提供半室外活动空间48m2;促进体力活动,优化集中硬质活动场地372m2,健身步道 315m,新增儿童活动场地 133m2;青少年活动场地190m2。改造后的绿地能更好地服务社区和周边教育设施,景观环境进一步提升;同时,考虑了空间的应急性,有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和其他突发性公共事件。

参考文献

1. 王兰, 凯瑟琳·罗斯. 健康城市规划与评估:兴起与趋势[J]. 国际城市规划, 2016,31(04):1-3.

2. 蒋莹, 常春. 国内外健康城市建设实践[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08):754-756.

3. 任苒. 健康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及其导向[J]. 医学与哲学(A), 2012,33(04):1-3.

4. 世界卫生组织. 健康城市——城市决心打造更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EB/OL]. [2019年7月19日].

http://www.wpro.who.int/china/mediacentre/factsheets/healthy_cities/zh/.

5. 王兰,廖舒文,赵晓菁. 健康城市规划路径与要素辨析[J]. 国际城市规划, 2016:4-8.

6. 王兰,孙文尧,吉佳玉. 健康导向城市设计的方法构建及实践探索——以上海黄浦区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18:71-79.

7. 王兰,蒋希冀,叶丹. 中国健康城市规划研究热点与进展: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2020,27(11):8-14.

8. 王兰,李潇天,杨晓明. 健康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社区应对[J]. 规划师,2020,36(6):102-106+120.

9. 王兰,张雅兰,邱明,王敏. 以体力活动多样性为导向的城市绿地空间设计优化策略[J]. 中国园林,2019(1)56-61. 

10. 王兰,赵晓菁,蒋希冀,唐健. 颗粒物分布视角下的健康城市规划研究:理论框架与实证方法[J]. 城市规划,2016(9):39-48.

案例说明书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ckkE6laAaCb9hVjxYZgJw

提取码:7bqm

 



Lat: 30.4
Lng: 120.52
Type:
Region: Asia
Scale: City
Field: Residence
City: Shanghai